0 引 言
随着社会文明持续发展与进步,钢结构凭借高强度、轻量化、施工便捷等优势,在现代建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钢结构在火灾的耐火性能较差,存在安全隐患。钢材在高温环境下会迅速升温,导致强度降低。当达到一定温度时,钢结构的承载能力会大幅下降,极易引发结构失稳与破坏。火灾发生时,若钢结构温度升至 450~650 ℃,就可能丧失承载能力,致使建筑物垮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保护钢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防火涂料在火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形成一层隔热层,有效延缓钢结构的升温速度,提高其耐火极限。在火灾发生时,防火涂料通过膨胀、炭化等方式,将热量隔离在钢结构表面,减少热能向内部传递,不仅可以确保钢结构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火灾对建筑物的破坏力,进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火涂料是满足建筑消防安全要求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分类和防火机理
防火涂料主要分为厚涂型、薄涂型和超薄型3类。厚涂型防火涂料以无机绝热材料为主体,涂层厚度一般为25 mm 左右,遇火不会膨胀,也被称为非膨胀型防涂料薄涂型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在3~7 mm 之间;超薄型涂料的涂层更薄在3mm 以下。薄涂型和超薄型防火涂料在遇火受热后迅速膨胀,起到隔热防火的作用也被称为膨胀型防火涂料。目前,人们对防火涂料的防火作用机制认知比较统一。
非膨胀型防火涂料的涂层本身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 通过物理隔热减缓热量向基材的传导速率来防火;同时,在高温作用下,涂料中的部分成分也会受热蒸发或分解,消耗火灾产生的热量。对于膨胀型防火涂料,人们普遍认为,在高温环境下,涂层中的基料乳液 、膨胀阻燃体 系以及填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反应不仅能吸收热量,降低基材表面升温速率,同时还会释放水汽、NH3等不可燃气体,降低基材周围的氧气浓度,从而延缓燃烧强度。更重要的是,涂层中的膨胀阻燃体系在高温下会迅速发泡膨胀,形成具有极低热导率[0.08 ~ 0.15 W/(m·k)]的海绵状致密膨胀炭层,进而减缓热量向基材的传导速率,提升耐火极限。通常来说,非膨胀型涂料通常以高密度无机材料(如硅酸盐、蛭石)为主体,通过物理隔热机制实现耐火极限>3 h 的优异性能,但其涂层较厚,导致表面粗糙且难以着色,施工需多层涂覆并配合专用设备,施工周期长;相比之下,膨胀型涂料主要为膨胀阻燃体系,其涂层本身厚度薄,但在火灾中受热可迅速形成厚度达50倍的致密膨胀炭层,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兼具装饰性好和施工便捷的优势。
但膨胀型涂料在长期紫外线或湿热等环境下易发生粉化或剥离缺陷 耐候性一般。在工业实践中,通常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更适宜的防火涂料类型。现如今,非膨胀型防火涂料仍然是建筑与工业防火的关键防火材料之一,占据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市场。随着超高层建筑、异形钢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防火涂料的性能需求已从单一耐火性向多功能集成演进,要同时兼顾装饰性、施工便捷等多方面因素,这也驱动着膨胀型防火涂料领域的飞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膨胀型涂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瓶颈仍待突破,也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2 膨胀型结构防火涂料的发展现状
防火涂层的防火性能是最重要的核心指标,而热传导率是直接决定涂层防火性能的关键要素。低热导率可有效抑制热量传递,增强防火效果。同时, 膨化层的结构强度及其与基材的黏附性也直接关系到涂层的抗火性能。若结构强度不足或黏附性欠佳,在火灾高温下,膨化层易脱落或破损,削弱抗火能力。成膜材料的物化性能,膨胀阻燃体系的组成和配比及其在高温下热分解和发生交联反应的速率,共同决定致密膨胀炭层的厚度与强度。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取决于膨胀炭层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其中多孔结构的致密性、炭层的均匀一致性以及高温下的抗脱落或破损能力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膨胀型防火涂料内部各组分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共同提高了基材的耐火性能。
2.1 成膜物质
成膜物质是膨胀型防火涂料的核心组分,其作用是在钢材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保护层,并在高温下维持涂层的结构稳定性与黏附性。作为涂料的基体材料,成膜物质需同时满足涂料的常温性能和高温性能。具体来说,在常温条件下,成膜物质必须要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还必须有较好的耐候性和适宜的机械强度,以保证涂料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很好地涂敷在基材表面不脱落或开裂;另一方面,在火灾发生时,成膜物质仍需保证一定的高温黏附性,更重要的是要能与膨胀阻燃体系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多孔炭层,有效隔绝热量传递。成膜物质参与成炭反应,其熔融和热解温度需与酸源热解作用相匹配,这样才能生成均匀、致密、强度高的膨胀炭层。此外,降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也是防火涂料中成膜物质选材的重要考量之一。
目前常用的成膜物质主要包括丙烯酸树脂、环氧 树脂、聚氨酯及硅丙乳液等。例如,丙烯酸树脂因耐紫外线老化性能突出,广泛用于户外钢结构防火涂料;环氧树脂凭借高黏附强度(≥5 MPa)和耐化学腐蚀性,适用于化工厂等高危环境。然而,单一树脂体系往往难以兼顾常温与高温性能的平衡,如聚氨酯柔韧性优异但热稳定性不足,硅丙乳液耐高温性能优越但成本较高。近年来,在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研制过程中,成膜物质的研究聚焦于功能化设计与复合改性,以突破性能瓶颈。例如,通过丙烯酸-环氧树脂共混技术,结合丙烯酸的耐候性与环氧树脂的高黏附性,可使涂层在600 ℃下的残炭率提升至40%以上,同时还能有效降低VOCs排放量。将改性木质素、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引入成膜体系,也是开发新型成膜体系的重要策略。
例如,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后不仅碳足迹减少30%,且在高温下可促进均匀成炭,炭层孔隙率降低至15%以下。目前,成膜物质的高温黏附性仍然是限制膨胀型防火涂料耐火极限的关键要素之一,多数树脂在超过400 ℃时发生热分解,导致涂层与钢基体界面剥离, 耐火极限骤降。开发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成膜体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发方向。另外,在现有的成膜体系中,部分溶剂型树脂含卤素成分,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在火灾场景中,对环境的影响和受灾人员的健康威胁很大。这也是未来发展新型防火涂料成膜体系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2.2 膨胀阻燃体系
膨胀阻燃体系是膨胀型防火涂料的核心功能单元,通过多组分协同作用,在高温下形成隔热膨胀炭层,延缓热量向钢基体的传递。在20世纪70、80年代,脱水催化剂/成炭剂作为最初的阻燃体系被应用于膨胀型防火涂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将其与发泡剂进行有效结合,显著增强了防火涂层的耐高温性能,有力地促进了此类产品的迅猛发展。现如今,膨胀阻燃体系主要包含脱水催化剂、成炭剂及发泡剂3个核心组分。 在高温火场环境中,各组分通过分阶段协同机制实现阻燃增效:脱水催化剂首先促进基料脱水炭化,成炭剂随即交联形成三维碳质骨架,同时发泡剂受热分解产生惰性气体,使炭层膨胀形成具有闭孔结构的致密泡沫炭层。该膨胀炭层兼具优异的热绝缘性、低导热系数和抗高温氧化特性,可有效阻隔热量传递、抑制氧气扩散并延缓可燃物热解,从而为基材提供持续的热防护屏障。这种多组分协同阻燃机制现已成为高分子材料防火领域的重要技术路径。
脱水催化剂是膨胀阻燃体系的关键组分之一。 在高温下,脱水催化剂能够加速涂层热分解,促使成炭剂发生脱水反应,进而形成稳定的多孔炭层结构,有效减少毒性有机物的释放,降低火灾危害。传统卤系阻燃剂因毒性问题逐渐被淘汰,磷酸盐及其衍生物成为主流。并且磷酸盐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例如,聚磷酸铵是一种热稳定性良好,且在热解过程中不产生腐蚀性气味的磷铵混合物,也是现阶段最常用的无卤阻燃剂。然而,这类含磷类脱水催化剂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水体富氧化等,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发泡剂是一种能有效保护建筑物免受火灾危害的特殊材料。火灾发生时,发泡剂可释放HCl、NH3等物质,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同时促进脱水催化剂的生成,最终形成一层隔热性良好的膨胀炭层,为建筑物提供防护。然而,发泡剂的使用效果与温度密切相关。若使用温度过低,发泡剂会先释放一定量的空气,阻碍充分的多孔炭层形成;若使用温度过高,则会破坏原有的碳层,降低整个防火体系的性能。因此,选择与基料相匹配的发泡剂是保证涂料防火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炭剂是膨胀体系中炭层骨架的重要的来源。 在高温环境下,成炭剂与脱水剂、发泡剂协同发挥作用,成炭剂在脱水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脱水炭化反应,生成多孔炭质结构,增强结构稳定性,延缓热量传递。此外,有部分成炭剂还可减少有毒烟雾的释放。 成炭剂作为膨胀型炭层的结构基础,其多孔碳层构建受羟基/碳含量配比、热分解特性及交联速率等多参数协同调控,直接影响炭层阻隔性能与热稳定性。在工业实践中,通常会选择反应速度较低、炭含量较高,且分解温度与脱水催化剂、发泡剂相近的物质作为成炭剂。
目前,对脱水催化剂、成炭剂和发泡剂组成的阻燃膨胀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其组分间的协同阻燃效应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在钢结构防火涂料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然而,该体系在极端热冲击下仍存在炭层结构致密性不足、膨胀效率衰退等问题,直接影响耐火极限的提升。对此,研究人员正聚焦于3组分复配比例优化、界面相容性增强及添加剂改性技术开发,通过构建梯度热解结构、引入催化成炭助剂等创新方法,突破传统体系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技术瓶颈,这已成为实现防火涂料耐高温性能 与长效服役特性的关键研究方向。
2.3 无机填料
无机填料作为防火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能显著提升涂料的阻燃效果。有研究表明,防火涂料中引入适量的无机填料,可显著增强膨胀层的阻燃性能和致密性。无机填料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材料 ,可用于改善防火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氢氧化铝、二氧化钛、锡酸锌等。此外,蒙脱土、水滑石、蛭石以及膨胀石墨等,都能提升材料的抗燃和耐热特性。
氢氧化铝耐火性能优异、价格低廉,是研究最早且在防火涂料领域广泛应用的无机填料之一。在高温下,氢氧化铝可以通过热分解吸收大量热量,以抑制火焰蔓延。同时它能与膨胀炭层结合,构建防火膜,有效抵御火焰和高温。二氧化钛、膨胀石墨等填料不仅有助于提升膨胀炭层的强度,还具备良好的染色特性,可使涂膜颜色更鲜艳,常用于饰面型防火涂料领域。在阻燃涂料体系中引入硼酸盐类添加剂可显著优化膨胀炭层结构性能。硼酸既能通过促进交联反应提升炭层机械强度,又能与磷酸酯类脱水催化剂产生协同效应,加速炭层构筑动力学过程,从而增强防火屏障的热稳定性。在无机填料选型过程中,需基于阻燃效能、基材匹配度及工艺适应性等维度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量填料粒径分布、表面改性效果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相容性,确保选出最佳填料类型,构建合适的膨胀阻燃体系。
2.4 其他化学助剂
尽管化学添加剂在防火涂料中的使用量较少,但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有效提升防火涂料的状态与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防火涂料在制备和涂覆过程会产生气泡,影响涂料性能。为降低气泡造成的影响,可添加高效消泡剂,以抑制或减轻此类不良反应,确保涂层的稳定性与防火性能。为增强涂料的粘度,通常使用特定增稠剂,以提升其稳定性、粘接性和耐久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已成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纳米材料阻燃聚合物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近20a来在材料科学中迅速发展为研究前沿。有研究表明,将层状硅酸盐纳米材料引 入聚合物基体后,通过纳米尺度分散效应和物理屏障作用,可显著抑制材料热降解过程中的质量传递与能量交换,进而改善材料力学性能与阻燃效能。
3 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飞速发展,市场对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防火性能的要求也愈发严苛,开发高性能防火涂料成为建筑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中,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作为提升建筑耐火安全的核心技术,其发展正受到环保政策、材料创新及智能化技术的多重驱动。未来十年,膨胀型防火涂料领域将呈现以下关键趋势:
(1)绿色化与可持续性材料的深度开发。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相关环保法规对涂料中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阻燃剂的限制日益严格。相比于溶剂型防火涂料,以水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水性膨胀型防火涂料,因具备环保、低挥发物排放等优势,在防火涂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在膨胀阻燃体系中,传统含磷类阻燃体系因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正逐步被无卤、生物基材料替代。未来的防火涂料,既要满足建筑防火需求,还要符合环保要求,才契合现代建筑对环保和安全的双重追求;
(2)纳米技术与复合材料的性能突破。纳米材料作为跨学科新兴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膨胀型阻燃体系的复合化设计已成为提升防火涂料性能的关键技术路径。通过精准调控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热稳定性能,可显著增强阻燃体系的高温黏附性及炭层致密性,进而提升涂层耐火极限,该方向现已成为建筑防火材料领域的重要技术攻关方向;
(3)高效施工技术与标准化进程。相比于传统非膨胀型防火涂料,施工便捷、周期短正式膨胀型防火涂料的主要优势之一。然而由于膨胀型防火涂料的薄涂特性,对于施工的严谨性要求更高,涂敷的厚度均匀性直接影响涂层的粘附强度,进而对涂料的防火性能起到关键性作用。针对传统手工喷涂效率低、厚度不均的问题,可通过引入智能化装备,依据钢结构几何参数自动规划路径,提升施工效率,控制涂层厚度误差。另外,开发与新型防火涂料相契合的施工技术或工艺,以满足在特种场合或极端环境下的喷涂施工,也是未来防火涂料领域的研究内容之一。
4 结 语
现如今,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钢结构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同时,大量的钢结构建筑也催生了防火涂料行业的崛起。近年来, 钢结构防火涂料历经多次更新迭代,衍生出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多种牌号防火涂料产品。其中,膨胀型防火涂料作为典型代表,是现阶段防火涂料的主要发展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作用机理也愈加明晰。成膜物质、膨胀阻燃体系和无机填料是膨胀型防火涂料的三大核心,也是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重点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发展必须同时兼顾防火性能和绿色环保两个方面,着力发展无卤、生物 基防火材料,发挥跨学科新兴材料领域优势。与此同时,施工的便捷性与成本的可控性,也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走向。开发高性能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不仅是科研领域的热点,更是相关从业者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作者:梅健(通城县天星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湖北咸宁 437400)
来源:涂层与防护